宗教教育,对孩子是好还是坏?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几十年来争论颇多,双方各执一端,都言之凿凿。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重点介绍了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研究报告“宗教家庭出身的孩子更刻薄”。(文章链接:宗教家庭出身的孩子更刻薄?)
今天再介绍更多的相关研究, 供家长们参考。
2014年7月19日BBC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
研究证明:宗教家庭的孩子不大能够分清幻想和现实
Study: Religiouschildren are less able to distinguish fantasy from reality
作者Annie Waldman。
(照片来自BBC新闻)
这篇文章引述了波士顿大学“新研究”(new research)在2013年的的一个研究测试的结论:那些有宗教背景的小孩,跟世俗的孩子相比,不大能够区分幻想与现实。
波士顿大学研究报告的题目是:
Judgments About Fact and Fiction by Children From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Backgrounds (宗教与非宗教背景的孩子在事实与虚构上的判断)
该报告的研究人员:
- 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University)的助教 Kathleen H. Corriveaua – 研究方向是儿童早期在信任方面的社会认知发展(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of trust in early childhood);
-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EvaE. Chen – 专业方向是人类发展与教育(201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Graduate School of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的 Paul L. Harris – 英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专业研究儿童发展
在两次的调研中,研究者给66个幼儿园年龄的孩子提供了三种类型的故事 – 现实的、宗教的和幻想类的,然后研究者问那些孩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识到那些现实类故事中的人物是比较真实。但在宗教类故事中,宗教家庭背景的孩子和世俗家庭的孩子开始有了区别:宗教家庭出身的孩子倾向于认为宗教故事的主角是真实的;而世俗家庭的孩子则认为那些宗教人物是虚构的。
这并不令人奇怪。
他们对幻想类故事上,对待超自然或神奇的故事的解读上也明显不同。
研究人员说:"世俗家庭的孩子比宗教家庭背景的孩子更容易判断出幻想类故事的主角是虚构"
"研究结果证明,那些宗教观念对孩子们区分现实和虚构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不仅仅对宗教故事如此,对幻想类的故事也是如此。"
在那次研究中,研究人员给孩子们提供的三个故事:
三个约瑟夫的故事
宗教版:"这是约瑟,他被派去很远一块土地上的刻薄国王那里。而后,上帝多次通过梦境警告约瑟即将到来的风暴。约瑟利用他从梦种得到的启示,告诉国王如何保护他的王国免于风暴的破坏。国王非常喜欢约瑟,他们成了朋友。"
幻想版: "这是约瑟,他被派去很远一个土地上有可怕风暴的刻薄国王那里。约瑟有能够预知未来的神奇能力,他告诉国王如何保护他的王国免于风暴的破坏。国王非常喜欢约瑟,他们成了朋友。"
现实版:"这是约瑟,他被派去很远一个土地上有可怕风暴的刻薄国王那里。国王发现约瑟在看天象预测是否有雨方面比较擅长 国王非常喜欢约瑟,他们成了朋友。"
对于研究结果本身没啥好说的,但如何解读这种结果,却存在明显争议。
“把那些通过神圣力量的介入所实现的明显看上去不可能的宗教事件(比如,耶稣把水变成酒)同虚构陈述联系在一起,宗教家庭的孩子更依赖宗教去判断那些假的分类" Huffington邮报的记者writesShadee Ashtari 写到。
著名的无神论者博客作家Hemant Mehta认为,这种现实与幻想间的模糊,即便对孩子们而言,也并非总是一个好事情。"宗教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你只能希望孩子们能够更早地认清这点。”
Mehta以一种挑衅性的方式说,这个研究可以被视为“那些认为宗教信条是一种对孩子们的精神伤害的人的证据”。
但并非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这份报告是一个对宗教教育的批评 。比如“今日美国”(USA Today)的艾力亚胡 费德曼(Eliyahu Federman)就认为“这个研究证明了宗教的好处,而非危害,因为研究证明充满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思考,幻想的作用有助于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 用带有幻想的宗教故事教育孩子,根本没什么坏处。”
尽管费德曼也认为宗教有时也会对思考有害处,尤其是在科学方面,但也很难认为它对认知发展是一个障碍。
“……也有研究发现,宗教教育能够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减少焦虑、自杀风险、酒精及药物的滥用以及危险性行为等”
"方程式的另一面可能是,同那些相信圣经的孩子相比,世俗孩子在早期就被教育的丧失了关于奇迹和想象方面的意识。" Helen De Cruz 说。
相关新闻链接:
https://www.bbc.com/news/blogs-echochambers-28537149
https://www.focusonthefamily.com/family-qa/questions-about-christian-fantasy-fiction/
研究报告PDF 文本下载链接:
JudgmentsAbout Fact and Fiction by Children From Religious and Nonreligious Backgrounds
https://www.bu.edu/learninglab/files/2012/05/Corriveau-Chen-Harris-in-press.pdf
2018年11月18日,哈佛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博士生Ying Chen和她的导师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TylerVanderWeele(他还是哈佛大学健康,宗教和灵性倡议的联合主任) 联合署名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大范围研究的结果证明:宗教教育与青少年和年轻人健康与幸福有关
Associations ofReligious Upbringing With Subsequent Health and Well-Being From Adolescence toYoung Adulthood: An Outcome-Wide Analysis
摘要:在这次研究中,我们前瞻性地分析了在青少年时期宗教的介入(包括参加宗教服侍、祷告或冥想)对年轻人在幸福感、精神健康、生理健康、健康的行为、和性格力量等一系列方面的好处。
使用一般评估程式对“Growing Up Today Study”的纵向数据进行了研究, 根据结果,样本范围从5,681 扩大到 7,458,; 平均年龄基线是14.74岁;跟踪时间 8–14 年(从1999年到2007, 2010, 或2013年). 研究结果证明, 与从来不去教堂相比,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宗教活动,能够带来更大的生活满足感、一定程度上的性格力量、更少可能去抽大麻和早期性行为尝试,以及一生中有更少的性伙伴等正面效果。对祷告或冥想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从该文中,没有找到关于他们的取样样本的宗教分布,只是提到了不同宗教的代际传递率:比如,犹太教徒是82%,穆斯林是85%,改革宗福音派是62%,天主教徒是43%。那些至少每周一次参加宗教活动的家长,他们的孩子有59%的比例也会经常参加等。
看来他们的样本,应该涵盖了三大一神教。从代际传递率上看,佛教、印度教缺席。不知道这两个宗教的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结果如何。
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宗教教育可以提升道德水平,研究报告提供的是相反的证据,但我觉得宗教对于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应该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尽管我并不肯定。哈佛大学行为科学博士Ying Chen和她的导师-哈佛大学流行病学教授Tyler VanderWeele的这份报告,应该是提供了一些积极的证明。
宗教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慰籍和依靠。
圣经马太福音6:26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的多吗?
路加福音12:24 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它。你们比飞鸟是何等地贵重呢!
藏传佛教里说:人做不到的,交给佛。
信靠神(或佛),把自己和自己所担忧的都托付给神(或佛),把一切苦难也交给神(或佛),有了这样有无上大能的“靠山“,人不大容易被一些眼前的困难压垮。
这样的信靠,有利有弊。遇到苦难,有所信靠,有助于增强抵抗的信心和忍受苦难的耐力,但若做起伤害他人的事情,一旦有了神的加持(其实是绑架了神),则行事更加不计后果,因为他们可以委罪于神。
九十年代末,曾经有段时间热衷禅宗,感觉禅宗对于人的心灵解脱颇有助益。后来读到了台湾的游乾桂先生所著的一本书叫做“用佛疗心”,介绍以禅宗帮助他人进行心理治疗的的一些历程和方法。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越南高僧一行禅师等也在这些方面有相当精妙通俗的思想方法的介绍。我也曾用我在这些知识上的一知半解帮助过几个朋友,感觉确实有用。宗教里的这些内容,确实值得学习和实践,对人的心灵健康大有裨益。
YING CHEN 等的研究报告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aje/article/187/11/2355/5094534
2018年8月5日, QUARTZ上刊登了 Annabelle Timsit 的一篇文章:
你需要让你的孩子信教吗?看看科学怎么说
Should you raise your kids religious?Here’s what the science says
在美剧连续剧“不才专家”(Masterof None)开幕剪辑里,有一组镜头:一些孩子在惨兮兮地抗议,因为他们的父母总是催促他们去教堂、会堂、寺庙或一些科学学处理仪式之类. 他们不愿去,而宁愿待在家里。然而,他们的父母,看上去认为他们做的都是道德需要之外的事: 将孩子们引入宗教,是给他们一个找到做好人的艺术的路线图.
许多家长认为以某种宗教方式养育孩子,是教育孩子从年轻到成年阶段有伦理道德地行事的最佳方式。与此同时,在一些社会,宗教的角色则在逐渐褪色,人们变得更加世俗。从世界范围看,非宗教信徒(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没有归附于任何一种信仰的人)的人数逐年增加。在美国,总人口的大概四分之一不属于任何一种宗教信徒。而在2007年,这个比例还只有16%,。在英国, 2017年有53%的成年人自称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
这就让一些家长陷入了两难冲突:他们自己未必信教,但他们在宗教氛围里长大,基于多种原因,觉得他们有义务以多种途径给他们的孩子以宗教教育。
Nurit Nov 是荷兰人,她将自己描述为既是“宗教上的犹太人”, 又是一个“不可知论者”。尽管她自己不信神,却鼓励她的孩子信神。
宗教到底有多么必要?宗教教育真的能让孩子们成为更好或更幸福的人吗?
关于个人宗教信仰能够带来的潜在好处,已经被广为传播和记载。比如较少接触毒品、酒精和烟草的滥用;更低的抑郁症发病率和自杀率;更好的睡眠质量;对未来更充满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等。
一份2001年的研究报告显示,个人宗教信仰对第一、第二代移民年轻人来说,能够缓冲生活中创伤的压力和负面作用;降低总人口中抑郁症的比率。另外一项研究(2003年波士顿大学)则显示那些美国南方的女孩子们,参加教会活动比例高的考试成绩也更好。显示出一种关于宗教教育正面效果的共识。
宗教的组织化从长期看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按照社会学家
Azim Shariff 的说法,从演化论角度,宗教提供了相互之间善待以及有道德地行事的激励– 他们会被更高的的力量相应地审判和惩罚。他认为,当人们生活在小的、部落的社区中时,他们有足够的内在激励为共同的善行事。“如果你撒谎了,偷了某人的晚饭,或未能在敌人面前捍卫自己一伙, 你是无处躲藏的.”但是,当人类的社区变得越来越大时,“超自然的惩罚者”- 神,接管了阻止人们不道德行为的职责。总而言之,如爱丁堡大学教授Dominic Johnson告诉国家公共电台的, “在促进合作方面,惩戒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那些宗教培养的亲社会的优点,更多的依靠的是其本人性格有多么的亲社会,而非是宗教在其中的作用。(所谓亲社会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进化上的激励,让其为了种群的好处而跟他人合作)
Annette Mahoney, 研究宗教对家庭、家长和孩子的影响的Bowling Green 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在她的书《对孩子最好的爱:被爱与被教导去爱,作为第一人权》(The Best Love of the Child: Being Loved andBeing Taught to Love as the First Human Right), 把以上结论解释为“加药效应”(“dosing effect.”)
“对青少年来说,宗教的好处很大程度得益于将那些最虔诚的孩子跟那些根本不信教的孩子之间进行对比而得来的。” Mahoney 写道. 事实上,不定期的宗教参与看上去只能带来很小乃至根本没有带来什么好处。Accordingto Mahoney, “大约53%的美国青少年只会零星地参加宗教活动或者不怎么投入。对这些人来说,宗教并没什么特别的帮助。” 现实地说,这意味着你可以督促你的孩子周日去教堂,或者每天祷告五次,但是如果他们并不真的相信, 那么仅仅看一遍宗教的教义,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亲社会性的和发展上的好处。
更主要的,那些世俗的孩子并不会(因为缺少宗教信仰教育)而受到什么负面的影响。没有信仰,你同样可以有好的成绩,过得开心,参加锻炼,跟其他人合作。
宗教与家庭
另外一个衡量宗教的因素是其对家庭活力的影响。大多数组织化的宗教提倡在父母、姐妹弟兄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友爱健康的关系. 宗教组织也为家庭提供正式的帮助,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教会机构组织的活动为那些教徒家庭提供一个跟他人连结的机会,一起打发时间,成为社团的一份子– 从做志愿者到销售自烤的糕点,以及自带菜肴的聚餐等。社区活动部分尤其重要:根据教会山北卡罗莱纳大学社会学家Lisa Pearce所说,“家庭成员参加同一个宗教组织,容易跟组织内部其他成员之间分享社会关系”
在1998年一篇刊登在美国社会学观察(AmericanSociological Review)上 的研究报告中,Pearce 和她的同事William Axinn 利用“母亲和孩子们的代际小组研究”(IntergenerationalPanel Study of Mothers and Children)数据,研究了一些底特律的白人,主要是基督徒白人家庭,跟踪了他们23年.他们发现那些有规律地参加宗教活动的母亲,不管带不带他们的孩子,更多地报告他们跟他们的孩子关系良好,而与此同时,看上去他们的孩子却并不这样认为。
同样地,一旦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宗教也会明显地恶化家庭关系。这非常容易理解,大家在微信上谈论宗教,就非常容易导致群友反目,恶化关系。在家庭成员之间如在涉及宗教问题上产生争议,很难不影响家庭关系。比如孩子不愿意相信父母所皈依的宗教。若选择了跟父母不同的宗教, 恐怕问题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宗教所能带来的坏处,就大于其好处了。(在那些政治落后的穆斯林国家里,情况恐怕更是如此)
2008年在“社会科学研究”上的一个研究报告披露,宗教不和谐影响那些年轻家庭中的代际关系. 如果父母比他们的孩子更加重视宗教价值,这些家庭里的青少年则常报告说他们跟他们父母的关系不好。这在那些父母是改革宗福音派基督徒,而且父母和孩子们都属于同一个宗教派别时,尤其如此。这也符合直觉:如果父母试图违反孩子们的意愿督促他们以某种方式祷告或避免吃某种食物,这肯定会导致某种不可调和的紧张关系。宗教信仰的不同,对那些无信仰而生活在一个相对宗教性的家庭里的孩子来说,相对于那些有些宗教信仰而生活在非常宗教性的家庭里的孩子来说,受到的伤害更大.
对许多年轻的家庭来说,宗教组织会提供一个支持网络,一套信仰和实践的系统,向他们的孩子进行灌输;一套正规的设置安排,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时间和经历如同Pearce 告诉Quartz, “养育孩子非常辛苦劳心费力, 宗教能够帮助你应对和度过那段艰难的时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那些宗教的研究者们并不确定,那些与宗教有关的好处,是否是信仰本身带来的,还是宗教仪式的影响。Mark Regnerus 和 Glen Elder 在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上出示了一份2001年的研究报告,解释说 “参加宗教敬拜活动时的仪式是一个独立地运行特定信仰系统和组织依附的过程”。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强烈的信仰者去实践伊斯兰教的“五功”,比如天课或慈善。
“那种所谓经常参加教会活动会让人更健康之类的说法,既告诉了你所有的事,同时也未告诉你任何事”研究宗教的社会方面和对成年人影响的密西根大学健康行为和健康教育教授Neal Krause说, “ 当你穿过那扇被称为教堂或会堂或清真寺的大门时,并不意味着仅仅发生了一件事”,那些能够帮助敬拜者的,可以是从祷告到唱教堂赞美歌、讲道激励、到跟教友去咖啡馆聊天等的任何一种。
那么世俗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怎样的呢?
那些决定不让孩子接受宗教教育的家长也无须担心孩子们注定会生活在无拘无束的放荡中。“许多人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根本,宗教教条会让孩子更道德”,研究美国无神论的肯塔基大学心理学教授 Will Gervais说. 然而,“我们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道德直觉是孩子们自发生成的.”
研究显示,有宗教教育背景的孩子和世俗或无信仰的孩子在道德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道德感并不依赖宗教,而是从孩提时代就有。比如,正如Jenny Anderson 写给QUARTZ 的文章中所说,四岁大的孩子就希望合作且直觉地反感不速之客。
“孩子有强烈的一套诸如公平与合作之类的亲社会直觉,以及为更大的公共利益做贡献的需要。”耶鲁大学心理学助教 Yarrow Dunham这样告诉Anderson.
研究发现,即便最小的孩子,都表现出理解对他人有帮助的重要性的迹象. 但是,孩提时代表现出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的倾向,并不意味着他们长大了也会如此。这就是家长需要介入之处:通过一种称为“脚手架”的过程,家长能够教育他们的孩子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引导他们乐于助人的天性.
一个非常棒的例子,来自墨西哥和瓜地马拉的原住民家庭,他们的孩子经常以让其他家长羡慕的方式,志愿帮助周围的人,这是一种被称为acomedido的行为,新罕布什尔大学教育研究者Andrew Coppens 描述为“知道此类帮忙视情况而定会被赞许,因为你对他人给予了关注”。这种令人惊喜的壮举的秘密就是墨西哥和瓜地马拉的父母激励幼儿乐于助人和学习的天性,教育孩子长大后自立自足和容纳他人。
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让孩子接受宗教训练是养成好的性格和富于道德的必须。根据皮泽学院(Pitzer College)的社会学和世俗研究教授的观点,“道德是关乎莫去伤害他人,以及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种认为这属于宗教领域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中的一大谎言”. 事实上,他的研究让他得出了“与那些宗教人士相比,世俗的人更少民族中心主义、更不种族主义、更不那么厌女、更少同性恋歧视、更少民族主义,以及平均而言更少部落倾向”。
对那些在决定如何处理宗教和他们的孩子的关系上尚在纠结的父母来说,好消息是,他们不是在两个坏的选项中选择 – 或至少,没有哪个是决定性的、万无一失的好的选择。
“许多家长认为宗教对他们的孩子是好的,而无神论则对他们有害。许多无论论者则认为相反。也许他们双方都是错的”
资料来源链接:
https://qz.com/1301084/should-you-raise-your-kids-religious-heres-what-the-science-says/
我倾向于认为,宗教的组织化,组织资源对于宗教信徒的帮助支持,信徒从组织中所找到的安全感,定期的宗教实践活动,这些对于维系人的身心健康和应对困境的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宗教如同药品一样,能够治疗某些病,但也会在另外的方面产生相当的副作用。没必要把宗教当作洪水猛兽,但把宗教看得多么有奇效或高大上,也显然不符合事实。
个人认为,扩大对于宗教知识的了解,非常有帮助;对于宗教活动的实践,对于儿童的宗教教育,则应有一定的尺度把握。毕竟,教育孩子宗教知识(不限于某个宗教),与让孩子皈依某个宗教(对其它宗教只能是排斥,宗教本身是排他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不要太急于让孩子皈依某个宗教,最好等其长大,有对于宗教的更多了解,更有判断力后,再让孩子自己决定会更好。
从我个人选择而言,我鼓励孩子接触宗教,了解不同宗教的历史,增强宗教知识;也鼓励孩子走入教会,学习了解圣经,但要远离那些所谓“经上的字,一个也不能改”的,那些把基督徒身份当作道德培训班毕业合格证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毫不利己专门害人一类的,那种鼓励歧视乃至仇视某些个体或群体等等。像ISIS,基地组织之流,宣扬以杀害他人或异教徒性命为阶梯进入天堂,就铁定是邪教无疑。学会感恩,友爱他人最重要。
本文或会让不同宗教的教徒朋友们不悦。当然,科学研究的结论也未必一定那么准确。希望此文能对那些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触宗教的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吧。